陜西教育新聞網·陜西教育客戶端(記者 魏淑敏 孫永濤)秋季開學不久,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幼兒園(以下簡稱“西交大一附院幼兒園”)保教主任姚明像往常一樣打開自評系統,中二班幼兒入園的照片、大三班戶外活動的視頻清晰可見;幾天前提醒個別班調整的器材擺放,改進照片早已上傳,還附了幼兒游戲時的視頻……

這是陜西以評估體系數字化賦能幼兒園保教質量提升的真實場景。近年來,陜西嚴格落實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要求,借助數字化手段強化過程性評估與自我評估,以評促改、以評促建,全面提升學前教育質量。

微信圖片_20251013112606_10_67

西交大一附院幼兒園對幼兒進行體能測試

A31495D0C4B0A9775B194F6749E_8A26879B_E7DCF

《陜西省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自評指導手冊(試行》)省級推廣會現場

錨定關鍵指標 打造數字應用

樣本園匯報自評系統應用情況、當前困惑,特聘專家梁宇講解創建日志、發布評估等操作流程,研制團隊解答園所遇到的問題……2024年11月19日,《陜西省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自評指導手冊(試行》)(以下簡稱“《手冊》”)省級推廣會在西安文理學院召開,全力推進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數字化建設。

“我們希望以適合陜西的本土化評估體系促進幼兒園減負提質、規范辦園,讓學前教育的質量被看見。”《手冊》研制團隊核心成員、西安文理學院副教授楊瓊說。

2020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完善幼兒園評價體系,強調國家制定保教質量評估指南、各省細化標準。2022年,教育部《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出臺,核心圍繞幼兒身心健康,聚焦保教過程質量,明確過程評估、自我評估、班級觀察重點及幼兒園每學期自評要求。

緊跟改革步伐,陜西省教育廳委托西安文理學院蔡軍教授團隊于2022年啟動《指南》的落地工作,全力推動國家改革要求在三秦大地從“藍圖”落地“日常”。

為了做到既科學又實用,陜西組織50名園長、教授組成專家團隊系統分析國家政策與標準,打磨培訓課程。“我們形成了陜西省《指南》省級培訓課程25節,并在全省遴選1000名種子教師進行培訓,確保《指南》精神普宣普講,在評估主體、內容等方面達成一致。”楊瓊說,研制團隊在全省分層選擇了50所樣本園,派遣專家一對一入駐調研,深入了解自評工作現狀。

“對評估主體認識不清晰,認為評估內容只包含幼兒發展和教師評價;存在被動迎檢思維,對動態性、過程性評估不了解……”楊瓊回憶,一系列問題在調研中得以顯現,而這些也成為研制團隊后續關注的重點。梳理反饋意見后,研制團隊組織一線園長、骨干教師、專家啟動《手冊》研制、編寫,經過反復論證、完善,《手冊》得以成型,數字化自評系統也同步上線,緊扣國家《 指南》,涵蓋日常重點事項、工作流程等要求,并在50所樣本園進行試用。

記者了解到,《手冊》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為導向,以構建科學評估體系為核心,重點關注幼兒園提升保教質量的努力程度和改進過程,解決了“誰來評、評什么、評的依據、評的方法、評的結果”等問題,旨在扭轉重結果輕過程、重他評輕自評等非科學傾向,引導辦好每一所幼兒園。

與此前以指標解讀指標的傳統評估不同,陜西自評系統具有全面及時、回歸日常、標準規范、數據中心等特點,打破了用經驗評估的做法,通過數據收集分析讓評估更科學全面。“使用自評系統后,我們工作的精準度提升了,從經驗驅動變成數據驅動,形成了可持續、動態的改進模式。”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保教主任章悅悅說。

2d10b40dca924831db0fcf4f1e8158f

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在開展勞動教育

微信圖片_20251013112606_9_67

西交大一附院幼兒園對幼兒進行體能測試

從“迎檢臺賬”到“提質日常”

“以前提到評估就是整理臺賬、迎接檢查,現在用《手冊》自評是真的在找問題。”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園長李敏的感受,是眾多園所負責人的心聲。

作為樣本園之一,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在2024年5月正式啟用自評系統。談及使用感受,李敏表示:“初期我們重點進行了國家政策梳理、工作流程規范、指導資料錄入等工作,過程中確實遇到指標多、材料繁雜的情況,但隨著適應系統的優勢逐漸凸顯——它提供的可視化材料不僅給教職工清晰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更讓各崗位評估有了統一標準,避免了以往憑經驗判斷的模糊性。”

而在教師層面,數字化自評已融入日常工作。該園教師暴晶瑩每天要完成五六項自評任務,她坦言:“自評像一面鏡子,推著我更新教育理念、規范工作方法。比如幼兒每日兩小時戶外活動時長是否達標、上課前教具是否準備到位,這些以前可能忽略的細節,現在我都會逐一核對、認真落實。”

在西交大一附院幼兒園,自評與他評同樣被融入日常,以評促建、以評促改成為該園提升保教質量的有效手段。“在前幾天的離園活動中,我發現個別班幼兒衣物不整齊、水壺掛帶過長,和教師溝通后對方按標準整改,我通過系統查看改進視頻并及時評價,很方便。”姚明舉例說。

記者了解到,自評系統的使用把各環節從“被動應付檢查”的事務性工作轉變成了“主動保障質量”的科學化管理流程——在衛生消毒環節中,自評系統會將衛生消毒制度細化為可衡量條目,如“塑料玩具每日含氯消毒液浸泡10分鐘”,統一標準防疏漏;還配套電子化記錄功能,保育員完成工作后可進行評估;系統還可以自動匯總數據、預警問題,提升管理效率。

依托《手冊》,漢中市幼兒園構建了“制度保障-分工協作-過程評價-驅動改進”的自評范式,把自評深度嵌入園本教研、教師培訓等環節。同時,該園還定期反思、持續優化流程與分工。該園黨支部書記張曉輝介紹,園所正推進評估系統智能化升級,優化日志內容的關聯分析與篩選功能,提升數據處理的科學性與效率。“針對以往推送內容重復、篩選繁瑣的問題,我們細化日志分類并調整權限設置,按崗位分工精準推送任務,通過‘一線自評—中層質檢—高層抽檢’模式,實現任務減量與效能提升的雙優化。”

幼兒園照片 (31)

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幼兒園幼兒在戶外活動

微信圖片_20251013112607_11_67

西交大一附院幼兒園對幼兒進行體能測試

因時制宜,讓質量提升走穩走遠

在楊瓊看來,《手冊》的價值遠不止于提升保教質量,更關鍵的是喚醒幼兒園的內生動力:當幼兒園學會用自評視角審視日常工作,質量提升就不再是被動完成的“任務”,而是融入點滴的“自覺行動”。

不過,幼兒園在試用過程中也冒出不少困惑:“他評需要覆蓋所有班級嗎?”“評分不是滿分就代表工作沒做好?”“他評是否要多層級開展?”面對這些疑問,研制團隊雙管齊下——既從思想觀念上幫園所糾正認知偏差,也對自評系統進行針對性升級。

“我們在系統后臺加入二維碼功能,他評人員可隨機抽取班級掃碼進行評價,既減輕了工作量,又能督促大家真正進班觀察。” 楊瓊介紹。此外,系統還新增“文件中心”模塊,方便園所集中管理各類資料;“自定義類型”功能則滿足了特色化需求。“我們根據實際添加了1+8網格教研活動、保育培訓、主題活動等內容,管理效率明顯提高。”章悅悅說。

這些調整也讓幼兒園的工作理念悄然轉變。“和剛開始不一樣,現在他評我們是重點抽評,評分也從‘全給滿分’變成‘該得幾分是幾分’。”西交大一附院幼兒園園長石朝霞感慨,幼兒園工作已從“經驗型”轉向“研究型”:老師們學會依據《指南》做前瞻性設計、系統性反思,教育行為更專業、更人性化,與幼兒的情感連接更緊密,職業價值感也顯著提升。

據了解,《手冊》與自評系統目前已在150多所幼兒園落地使用,一系列積極變化也隨之發生:園所紛紛啟動制度體系建設,逐步搭建規范的工作流程,讓過程質量管理走向標準化;員工培訓機制也更加完善;工作質量檢驗的透明度也顯著提升——通過自評與他評的實時反饋,不僅業務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還建立起客觀的質量研判與改進機制;全員數字技術應用能力逐步增強……

對于下一步發展,楊瓊表示:“隨著自評系統的輻射面進一步擴大和深入應用,幼兒園各崗位的職責界限將更清晰;園內崗位培訓將更充分,教師信息化素養會進一步提升;同時,幼兒園的自主改進意識將進一步增強,推動園所邁向科學化、精準化、持續化發展的新階段。”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