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就《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答記者問
發布時間:2025-11-12 16:22:12 來源:教育部網站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就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1.請介紹《意見》出臺的背景。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就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縱深發展,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和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科技飛速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時期。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是應對全球科技競爭、贏得國家發展主動權的戰略基石,是夯實強國建設根基、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長遠布局,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2.《意見》提出的總體目標是什么?
《意見》提出,到2030年,中小學科技教育體系基本建立,課程體系進一步完善,教學改革不斷深化,評價和條件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態系統全面構建,社會資源支持機制不斷健全,以實用場景為對象的項目式、探究式、跨學科教學方式普遍應用,學生綜合運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學科知識與技能,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提升,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接受公平優質教育的愿望,更好支撐教育強國建設。
3.《意見》明確了哪些重點任務?
《意見》提出六大重點任務。一是構建協同貫通的育人體系。強化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引導學生在動手實驗、實踐探究的過程中,激發科學興趣、學習科學方法、培育科學精神。二是建設開放融合的課程生態和教學方式。以課程標準為主要依據,以學科融合為基礎,重塑課程教學生態。圍繞真實情境問題解決,采用項目學習、問題探究、任務驅動等方式,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三是加強素養導向的教研引領和綜合評價。組建區域教研共同體,推動教研與教學一體化發展。建立健全覆蓋學生、教師、學校及屬地教育行政部門的科技教育評價機制。四是注重形態多樣的資源開發和環境建設。建設教學空間,為學生體驗真實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實驗和工程技術實踐提供平臺。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建設科技教育欄目,推動優質數字資源共建共享。五是推進高質高效的師資建設和家校社協同。將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師培養與培訓體系,增強教師實施科技教育的能力素養。依托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共建區域科技教育中心。六是推動廣泛深入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構建多邊合作網絡,在全球范圍內推動中小學科技教育研究與實踐,分享中國經驗,提升國際影響力與競爭力。
4.科技素養的培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縱向銜接的過程,《意見》在推動各學段有效銜接、實現融合貫通培養方面,提出了哪些實施路徑?
我們將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加快建設協同貫通的育人體系,分階段、系統化地幫助學生培養科學興趣、學習科學方法、培育科學精神。小學低年級重在通過生活化、游戲化情境,點燃和呵護好奇心;小學中高年級引導學生在“做中學”中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學科聯系;初中階段聚焦真實問題解決,開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推動學生從現象認知向規律探究與方法掌握過渡;高中階段鼓勵學生接觸科技前沿,進行實驗探究和工程實踐,系統掌握科研方法。同時,積極構建科技與人文有機融合的育人生態,引導學生在探究科學規律的過程中涵養人文情懷,在人文浸潤中培育理性思維與創新精神,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5.《意見》在課程資源建設、教學方式變革及評價體系改革方面,提出了哪些創新舉措?
我們將重塑課程生態,以課程標準為主要依據,以學科融合為基礎,推動前沿科技成果向教學資源轉化,統籌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學科資源,開發一批優質的科技教育課程資源。在教學方式上,我們鼓勵學校“一校一策”制定實施方案,基于真實情境問題解決,采用項目學習、問題探究、任務驅動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動手實驗、實踐探究,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同時,積極探索“科學家+教師”聯合授課的“雙師課堂”、基于元宇宙虛擬實驗室等前沿技術的“未來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打破傳統課堂邊界,構建沉浸式、互動式學習場景。在評價方式上,建立健全覆蓋學生、教師、學校及屬地教育行政部門的科技教育評價機制。注重過程性評價與成果展示相結合,探索開發“科技素養數字畫像”,追蹤學生創新能力成長軌跡,確保課程教學真正服務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6.資源與環境是支撐科技教育深入開展的基礎保障。《意見》在改善教學條件、加強資源供給與環境建設方面,提供了哪些政策支持?
我們將從“硬環境”和“軟空間”兩方面協同推進。一方面,加大科技實驗室等教學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力度,為學生提供一站式學習服務。統籌利用校外實驗室、科技場館等資源,打造科技探究體驗學習場景,為學生體驗真實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實驗和工程技術實踐提供平臺。另一方面,依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建設科技教育欄目,推動優質數字資源共建共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創新數字教學模式,探索人工智能支撐的教學新形態。同時,依托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有效聯動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場館基地、家庭社區等各方資源,共建區域科技教育中心,打造“百城千館”工程,實施中小學科技教育“小小工程師”計劃,開展中小學探究實踐“領航行動”。
7.教師是實施科技教育的關鍵,在師資培養、能力提升等方面,《意見》提出了哪些有針對性的措施?
我們將從源頭上加強復合型教師的培養,將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師培養與培訓體系,并在“國培計劃”和暑期教師研修中設置針對性強的培訓項目,增強教師實施科技教育的能力素養。推行“學術+產業”雙導師制,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專家及科技企業工程師等到中小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參與學校科技教育課程開發和教學指導,打通理論與實踐、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壁壘。同時,依托科技教育云教研平臺,組建區域教研共同體,運用數字化手段常態化開展教學研討活動,推動教研與教學一體化發展。
8.為確保《意見》各項任務能夠有效落地,接下來將如何推動貫徹落實?
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從四個方面推動《意見》有效落實。一是建立健全地方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有關部門配合聯動的工作機制,加強對科技教育的統籌規劃和有效實施。二是統籌調配各方資金與項目資源,積極拓寬社會渠道,重點支持科技教育課程開發、資源建設、師資培訓、課題研究及活動開展等工作。三是依托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開展科技教育動態監測。四是匯聚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協同育人的強大合力,共同營造全社會廣泛關注、積極支持并參與科技教育的良好氛圍。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