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三日,陜西師范大學博物館工作人員為學生講解館藏文物的故事。

一所高校的博物館,肩負著怎樣的文化使命?陜西師范大學博物館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以文化育人,以教育啟智。該博物館作為國內首座綜合性教育博物館,自2006年正式開館以來,始終承擔著傳承文明、啟迪心智的重要使命。從整理出版《陜甘寧邊區教育史料通覽》,到2025年舉辦“彩繪鄉村·嵐韻佐龍”色彩風景寫生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匯報展,該館探索著教育史研究與文化育人的融合新路徑。

11月13日,在陜西師范大學博物館中國教育館展廳,游客在展柜前凝神注視《陜甘寧邊區教育史料通覽》。

“教育主題的展覽是我們博物館的特色展陳板塊。”陜西師范大學博物館館長惠剛介紹,“陜甘寧邊區教育史料展是教育館里的常設專題展覽,展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陜甘寧邊區教育的珍貴史料,涵蓋教育方針、政策、制度、學校類型與校園生活等多個方面,全面展現了邊區教育的發展歷程與精神風貌。”

《陜甘寧邊區教育史料通覽》的誕生,凝聚了陜西師范大學幾代教育學者的心血。從劉澤如先生的奠基開拓,到栗洪武教授等學者的持續研究,陜西師范大學在教育史研究領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學術高地。這種“以學術推動教育、以研究滋養文化”的理念,讓陜西師范大學博物館在全國高校博物館中獨樹一幟。

陜西師范大學博物館集教育、研究、收藏、保護與展示于一體。2017年11月,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師張錦秋設計的新館落成開放,標志著我國首座綜合性教育博物館正式建成。博物館內設中國教育館、婦女文化館、書畫藝術館、歷史文化館和校史展覽館五大展廳,展陳面積逾7000平方米。展陳藏品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與地域文化,成為校園文化育人的重要陣地。

在眾多珍貴館藏中,戰國秦封宗邑瓦書堪稱“鎮館之寶”。

“這塊看似普通的陶瓦實為國家一級文物,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份關于戰國分封制度的實物史證,已入選第五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惠剛在展柜前細講文物背后的故事。

戰國秦封宗邑瓦書長24厘米、寬6.5厘米、厚0.5厘米至1厘米,正反兩面共刻有121個秦篆文字,記錄了公元前334年秦惠文王封右庶長歜為宗邑的歷史事件。它將戰國時期秦國封邑的具體過程和地理范圍記載得清清楚楚,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這件文物的發現與展出,不僅為戰國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證,還讓觀眾在親近文物的過程中,直觀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根脈。”惠剛介紹。

近年來,陜西師范大學博物館不斷拓展文化育人新空間,藝術展陳成為一道亮麗風景。今年5月,在“彩繪鄉村·嵐韻佐龍”色彩風景寫生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匯報展上,游客對展出的近80幅水彩與油畫作品贊不絕口。

展覽集中展示了學校美術專業師生到對口幫扶點——安康市嵐皋縣佐龍鎮寫生的成果,作品內容涵蓋自然山水、鄉村風貌與人文風情。

“這不僅是一場藝術成果展示,還是一堂生動的‘大思政課’。”陜西師范大學博物館辦公室主任陳杰說,“近80幅水彩與油畫作品展示了師生在深入生活、扎根鄉土中的創作成果,體現了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陜西師范大學博物館積極發揮實踐育人功能,近年來,先后承辦“黃河育華夏·丹青繪長安”“瓦上漢韻·一紙千年”等系列活動,邀請學子參與瓦當拓印,了解中國教育發展的歷史脈絡,在沉浸式學習中增強文化自信。

“從珍藏文物的歷史回響,到學術研究的理性思考,再到文化實踐的社會延伸,陜西師范大學博物館致力于打造一個‘可閱讀、可體驗、可傳播’的開放式育人平臺。”惠剛說。

責任編輯:胡晉瑜